精华笔记
1. 个人背景与创业起点
个人背景
- Vin 是一名机械工程师背景的创业者,曾在石油公司工作三年,27 岁辞职创业,创立了日式餐饮品牌 Sushiya,目前已扩展至 11 家分店。
创业动机
- 反对随波逐流:
- 毕业后拒绝去新加坡工作的“传统路线”,选择留在马来西亚追求更具突破性的事业。
“房地产会升值,但我相信只要我创造不一样的价值,我的身价会跑得比房地产快。”
- 重视家庭时光:
- 希望创业能让他有机会靠近家人,弥补因工作而错失的家庭时刻。
“99% 的外地打工者未必能实现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。”
2. Sushiya 的创立与扩展
品牌理念
- 命名“Sushiya”不仅代表寿司屋,还象征着家的温馨感,与合伙人共享“回家创业”的情怀。
创业初期的挑战与资金压力
- 初始资金 300 千马币,通过合伙人和朋友支持启动。
- 承受巨大的责任与期望,这种“只可胜不可败”的压力成为动力。
团队管理与创新
- MCO(行动管制)期间,尽管行业受重创,Vin 创新调整团队薪资,成功留住关键员工,并在困难中逆势扩展了两家分店。
核心经验
- 餐饮的三大基本功:
- 食物、服务、环境是餐饮业的核心,无需复杂的营销手段。
“做到基本功,就不会面临关店危机。”
3. 创业的核心思维与建议
逆向思维与风险承担
- Vin 重视逆向思维,总是分析现有选择的缺点并寻找突破点。
“与其问是否能赢,先问最坏的结果能否承受。能承受就去做。”
裸辞与创业的平衡
- 他强烈反对“裸辞创业”,提倡边工作边计划,通过实际行动验证商业模式。
“裸辞是对自己和责任的不负责任。创业之前,先在空闲时间做出小规划。”
建议年轻人先打工再创业
- 打工可以免费学习管理与团队协作,为创业积累宝贵经验。
“打工是免费的学习,创业是花钱的实验。要懂得在打工中学到未来创业需要避免的坑。”
4. 对年轻创业者的忠告
创业前的心态建设
- 使命感驱动:
- 创业不仅为个人财富,更是为家人、团队和社会创造价值。
“如果创业只是为了自己,你会很快放弃。但为了别人,你会坚持到底。”
- 规避常见误区:
- 过分追求财富或舒适生活会阻碍长远发展。
“财富只是续命的工具,目标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。”
焦虑与对比
- 社交媒体的假象容易让年轻人陷入焦虑。他提醒不要被他人的“表面成功”迷惑,学会与自己对话。
“不要被社交媒体的光鲜画面否定自己,多和自己对话,找到真实的内心。”
5. 餐饮行业的洞察与未来展望
对马来西亚餐饮业的观察
- 人力成本不断上升,技术手段(如 QR code 点餐)是未来趋势。
- Sushiya 正推进清真认证,拓展更多元的市场。
应对行业变化的核心特质
- 灵活性(Flexible):
-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,快速应对变化。
“没有最坏的决定,只有没有决策最糟糕。”
- 说服力(Persuasion):
- 创业需要强大的说服能力,影响团队、客户和投资者。
- 果断性(Decisiveness):
- 在危机中快速决策,确保团队方向明确。
6. 领导哲学与团队管理
从打工经验中学习
- 通过个人打工经历,理解员工需求,避免复制自己曾受的不公平待遇。
人才选择与管理
- 面试中关注应聘者的执行能力与过往成就。
- 提升管理者的自律性,避免因权力自由放大缺点。
初心与责任
- 随着企业壮大,提醒自己和团队不要忘记初心。
“创业路上,初心决定能走多远。”
7. 对年轻人的激励与方法论
打开认知的必要性
- 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,从中学习更多技能。
“你已经用尽自己的招数,接下来的突破需要从别人那里学到新技能。”
如何寻找使命感
- 将目标聚焦于家庭、团队或社会,而非个人成就。
“为他人的力量会让你超越自己的能力。”
社交能力的重要性
- 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竞争力。内向型(I 型)性格者需学会适时表达,提升机会获取能力。
醍醐灌顶的金句
- “房地产会升值,但我创造价值的速度可以比它更快。”
- “裸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。创业前必须做好准备和验证。”
- “创业是为他人创造价值,目标越大,动力越强。”
- “食物、服务、环境,是餐饮业的三大基本功,做好这些就不愁生存。”
- “为他人的力量,能激发你超越极限的潜能。”